保护生态,从我做起
呼家楼中心小学 黄一贺
2018年清明的北京,柳绿花红、莺歌燕舞,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。我和爸爸报名参加了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主办的“树心树德,我和小树一起长大”走进太行公益活动。参与者是朝阳区几所小学的同学和家长们。
一大早,经过6个多小时的车程,我们一行人到了河北省邢台市,大巴车载着我们穿过市区,爸爸提示我看南水北调的干渠,没等我慢慢欣赏,车子已转向太行山驶去。到达山前的峰门村已是下午1点,我们品尝了村里的烩菜,就着馒头每人一碗,虽然简单但大家都吃得很香。饭前洗手的环节让我印象深刻:一位叔叔舀水倒出细流,大家挨个洗手,下面还用盆子接住废水。屋里不是有个洗手池吗?我很纳闷,特意去试了一下,只听扑哧扑哧,水龙头喷出几口泥水,就没了动静。原来自来水有时不会自己来啊!
饭后,我们进到山谷,沿着一条河道行进,河道里一滴水都没有。与北京的春意盎然不同,这里山坡上布满了成片的“白块块”,每个白块块里都有一个小树,就像我们在操场上做操时的队列,很壮观,而其他地方则都是灰突突的。领队张悦老师介绍说,那些白块块是用水泥做的,实际就是专属的小花坛,保护着小树。作用很简单:这里下雨的机会很少,一旦下了,小花坛就能尽量让雨水多存一点,帮助小树存活下来。
到了一座山的山腰,我们见到了当地的一位郝爷爷,老师说他种了40多万棵树、已经69岁了还不休息,被大家称作“植树铁人”,真是了不起!我们这次活动就是要跟他老人家来学习种树的!郝爷爷很慈祥,他微笑着跟大家说,别的地方也种树,大家大老远地从北京跑这儿来种树,就是因为这里种活一棵树太困难了!这里一年下不了几次雨,所以要尽可能地让每一滴水都发挥作用;这里地上的情况也不妙,石块很多,土却没多少,树苗想活,可不容易!所以难就难在这儿。接着,他就亲自示范了一次他创造的“郝氏种树法”,还不断叮嘱:“实际的文章不是这么做的:最后填土要等到第二天才对。你们时间有限,就先意思意思。”我们呼家楼中心小学的5位小伙伴们商量了一下:合种一棵树,少给郝爷爷帮倒忙,但大家在种植这棵树时都在用心体验:挖坑太费劲了!不得不请爸爸帮忙,几铁锨下去还是浅浅的,坑的四周布满了石块。按郝爷爷讲的,我们首先往一个塑料袋里扔进几根在水里浸泡了8天的玉米芯。一方面,由于吸足了水分,玉米芯就像个“储水袋”,可以给树苗解渴;另一方面,等过段时间在地下腐败后,玉米芯又成了“养料棒”,可以给树苗提供肥料养分。真是一举两得!然后,我们把树根插入袋里,立进坑内。由爸爸们负责撑开袋口、扶住树苗,同学们轮流往袋里填土,填些土浇点水,填些土浇点水,我们眼看着水土交融成泥状,这样就确保了水分一点都不流失。接着封口,把袋子上沿向树干聚拢,用手按压出一个碗状的坑,再在上面摆几片页岩石片,向内倾斜,方便收集雨水,流向树根。这样,塑料袋就形成了这颗树苗在地面下的专属“花坛”了,不过比起水泥白块块,成本更低、更容易操作。爷爷说第二天再在塑料袋外围用树枝扎些眼儿,方便树苗生根、呼吸,最后再把坑内填满土。老师说:郝爷爷用这种方法,每种100棵树至少能活95棵。我想说:郝爷爷的这个办法实在太赞了!您真棒!我们大家都热烈地给爷爷鼓掌!
下山时,爸爸提示我注意一根细塑料管,就是我们刚才用桶接水的水管,它一直向山脚延伸,最后连在了一台机器上,旁边有个大水箱,机器发出突突突的声音, 原来水是靠它打上去的啊!树苗想喝点水,可真不容易啊!又走了没几步,阵阵臭味悠悠袭来,队员们纷纷掩鼻快步通过。爸爸观察了一下,异味是从几个大铁箱里传出来的,铁箱比我个头还高,爸爸特意拿手机拍了几张照片给我看,我才明白:这里是小树苗“储水袋”、“养料棒”加工厂!专门用来浸泡玉米芯的。因为反复使用,铁箱里的水已泛黄,怪不得有味儿!
第二天返京的路上,我们又路过南水北调干渠,这次我看清了:渠道很直,向着北京的方向不断延伸。在大巴上的又一个6小时,我和爸爸闲聊了起来,他说:公益公益,于公有益。可以是大益,就像植树铁人郝爷爷,在艰苦的环境下植树造林、改善生态、造福公众;也可以是小益,比如坐车的6小时,我们轻声说话,不去大声说笑、打扰别人休息;不乱丢垃圾,自己产生的垃圾下车时自己带走。公益就是要从我做起、从小事做起、从身边做起,为公众做有益之事、为社会做友善之事。爸爸还告诉我:08年北京奥运前,日本NHK电视台拍摄过一部纪录片,叫《激流中国•北京的水危机》,讲的就是河北好多地方本来自己就缺水,还要尽量把水省下来,供应给北京。这次公益之行,更让我感到节约用水多么重要!邢台人民洗过手的废水也不浪费,还聪明地想起用玉米芯给树苗制作“储水袋”。小树也很争气,坚强地站在山顶,顶着大风,防止沙化,保护生态。我也要节约每一滴水、保护生态环境,与小树一起成长!